
回看歷史,2003年春季爆發的非典無疑是對人類醫學的一場挑戰。而由於醫學條件的限制,病毒又傳播迅速,需要立即得到有效遏制,「非典」時期的很多采用了激素治療的治療手法。但這一治療手段不僅對SARS的治療能力有限,同時還有著一定負面影響,令不少治癒後的病人留下了股骨壞死的後遺症。
就在危機時刻,不少國醫名師也站出來,對「非典」採取中醫的治療手法,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而就在西方醫學面對來勢迅猛的非典幾近無策時,中醫卻顯出其沈寂已久的力量。中西醫相結合的手法,創造了「非典」時期的諸多奇跡。
2003年春天,「非典」驟然肆虐之時,當時84歲的著名中醫李輔仁主動投身救治「非典」,組織北京的名中醫一起研究非典疫情,連夜給溫家寶總理和吳儀副總理寫信,指出「非典」是中醫所說的一種「瘟疫」,在治療方面應中西醫結合,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同時,李輔仁還向國家提出了防治「非典」的中醫古方玉屏風散,為「非典」的中醫治療手法貢獻了寶貴的建議,同時也成功取得了中央的關注。
此外,廣東省的嶺南中醫藥學界巨擘、「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已故)也率先在全國提出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手法,堅持奮戰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的他,直接用中醫手法介入治療,輓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為了當時國內第一家嘗試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法的醫院。鄧老也在當時臨危受命,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聘為「抗非」專家顧問組組長。
據鄧鐵濤的弟子、廣東省名中醫鄒旭回憶,「非典」期間,西醫的方法是殺病毒,但鄧老提倡的治療方法是扶正祛邪,中藥注重益氣健脾滲濕,結合疏風清熱解毒。當時,鄧鐵濤所在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因為採取中西結合治療的手法救治病人,取得了「零轉院」「零死亡」「零感染」的佳績,並且絕大多數痊癒者都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也堪稱中西醫聯合對抗病症的一次極佳範例。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2003年「非典」時期,中國台灣的死亡率最高,香港次之,內地最低。而究其原因,是因為中醫藥介入診治最早的緣故。鄧老讓中醫的及時介入也使得廣東治療SARS患者的死亡率全球最低,僅為4%,同時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法在全國的推廣也使得疫情迅速得到了控制。
而從預後效果看,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基本無後遺症,單獨採用西藥治療的病例中,則曾出現大面積股骨頭壞死的情況。當時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成員之一的詹姆斯博士在廣東視察時,就指出希望能把中醫治療非典的經驗給予推廣,稱如果這種經驗能上升至常規治療層面,對世界其他地方在防治疾病方面將會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
中醫多次擊退歷史上的瘟疫
其實,中醫療法在「非典」期間發揮關鍵作用,並非偶然。從更長的歷史上維度來看,中醫抗擊瘟疫的歷史其實很悠久。《中國疫病史鑒》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里,中國先後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 由於中醫的有效預防和治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
在與傳染病的角力中,中醫所做的貢獻造福全人類,其中尤以天花防治最為突出。這其中,也反映了中醫療法的一大宗旨:中醫從不強調與病毒的對抗,而是謀求與它們的共存之道。
天花早在公元1世紀傳入中國,由於中醫很早就有「以毒攻毒」的免疫學思想,到宋代中醫研究採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將患過天花病人的皰漿挑取出來,陰乾後吹到健康人鼻孔中,接種上天花後就不再感染。到明清,已有以種痘為業的專職痘醫和幾十種痘科專著。清代政府還設立「種痘局」,專門給百姓普及種痘,可稱是全球最早的官方免疫機構。
中醫人痘術後來流傳到了俄羅斯、朝鮮、日本等國,又經俄羅斯傳到土耳其及歐洲、非洲國家。人痘術從俄國傳到奧斯曼帝國後經過了改良。奧斯曼人仿照中醫的做法,用一根長針把上臂的皮膚划破,接種一個針尖那麼多的天花種子,然後把傷口封好。再後來,這一做法傳入英國之後,進一步受到改良,啓發了西醫學家琴納於1796年發明牛痘接種術,最終又傳回中國和世界各地,從此有效地防範了天花疾病。人類免疫史上的這一成功,可以說正包含了中醫所貢獻的智慧。
治療新型肺炎 中醫手法提倡「對症下藥」
再回過頭來看,此次從武漢蔓延至全國各地的新型肺炎,雖然目前疫情仍在防控的初級階段,但是中醫手法能否介入其中,實現中西醫結合的有效防治,發揮作用,仍值得思考。
近期,隨著新型肺炎的蔓延,各種據傳用以預防的中醫藥方開始在網絡上流傳,金銀花、淮山等食物也被炒熱。但有分析認為,許多藥方並未得到權威認證,而中醫本就注重「對症下藥」,秉承精准治療的原則,對於不同人群,不同症狀,都有著細緻的手法劃分,所以如果有疑似肺炎的症狀,還是要及時就醫,聽從專業中醫的治療意見。
而在這種關鍵時刻,也更需要社會上的醫學權威,尤其是國醫大師站出來,集思廣益,為公眾提出專業的中西醫並用預防和治療建議。
實際上,在現代疾病防治的早期階段,中醫往往處於一種缺席的狀態。對中醫藥的不瞭解,質疑其療效,客觀上阻礙了中醫藥早期參與的良好時機。
而長期以來,在臨床醫學治療中,中西醫分離、不對等發展的現實也時常在關鍵時刻成為了兩者結合、為廣大公眾服務的阻礙。
但其實,中醫和西醫作為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兩種不同醫學體系,各有短長,本就應優勢互補,平等發展。中醫藥在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鮮明的特點。中醫依靠源遠流長的治溫病的理論和實踐,所強調的整體觀念、審證求因、辨證論治,以及抗病毒、增強免疫的雙重作用,比之西醫藥更具有治療和方法學上的優勢。
2003年,面對「非典」這一新型傳染病,中醫在其中充分發揮作用,實現中西醫結合後的良好療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而相信在「非典」時期曾經的這道屏障,對此次的新型肺炎一樣具有借鑒作用。相信唯有真正中西合璧,發揮二者的集合優勢,共同對抗疫情,才能打贏這場與新型病毒的防禦戰。